首页
古诗
诗歌
读书
我的
叔本华
德国
收藏(0)
人气(4894)
主页
作品
语录
简介
人生有如充满暗礁和漩涡的大海,虽然人类曾小心翼翼地加以回避,然而即使用尽手段和努力,侥幸能够顺利航行,人们也知道他们正一步步地接近遇难失事的时刻和地点。尽管如此,他们的舵仍然朝这方面驶来。那是人生航程的最后目标,是无可避免亦无可挽救的整体性破灭——死亡;对任何人而言,它比从前所回避的任何暗礁都更险恶。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329)
同时代喧哗的赞美声价值很低。一个时代的响亮名声极少转化为身后的名声。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72)
美的享受与对智慧、真理的追求密切相关。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301)
面对那君王般威力无比的粗野蛮横,真理、知识、思想、理解和机智都退避三舍,被逐离战场。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342)
一个缺乏精神思想的人无法看见他人拥有的精神思想。既然大多数人的素质都是那样低级,我们也巴不得避开所有这些人,因为我们和这些人唯一能够沟通的方面,只是我们本性中那些令人羞耻的成分。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333)
怀着这种心境,他们面带微笑地从高处俯瞰这一虚幻的世界。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他们知道尽管人们不遗余力地装饰、美化生活,但通过那些廉价、耀眼的灯饰,人生仍旧呈现了它那贫瘠不堪的面目。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97)
世上才智有限的人易生厌倦,因为他们的才智不是独立,仅用来做施行意志力的工具,以满足自己的动机;他们若没有特殊动机,则意志无所求,才智便也休息了,因为才智和意志都须外物来发动。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32)
就个人而言,孤独、离群的倾向总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另外,这种倾向也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惨、可怜的本质有所认识以后的产物。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347)
当谦虚成为公认的好品德时,无疑世上的平庸之辈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每个人都应该谦虚地不表现自己,世人便都类似了。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17)
在女人中,相貌丑陋的人则是受欢迎的和必不可少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任何精神上出类拔萃者总是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原因,人们由于嫉恨而疏远他、孤立他,并且貌似公允地对他的行为举止说三道四。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340)
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除了对他们自己以外,他们不会对别的事情感兴趣。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别人所说的话马上就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别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只要稍微涉及到他们个人自身,就能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力;他们再也没有剩余精力去理解谈话的客体方面的内容。同样,推理、辩论一旦与他们的利益和虚荣心相抵触,那就再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07)
人的内在生命性质是使我们心灵满足的直接源泉。一个人能直接体悟的,也就是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外在世界的影响也不过促使我们体悟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明白一点说,每一个人都受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并不能直接的超出自己意识的限定而变成另一个人,因此,外界的帮助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用处。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199)
个性比国家性重要的多,也比国家性更值得我们重视,因为谈到国家性格时必须涉及大群的人,所以当我们大声赞美国家时,我们不可能完全诚实。所谓国家性格只是人类在每个国家里所表现的渺小、粗鄙和卑劣性的代名词。每个国家都瞧不起别个国家,而且大家都对。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08)
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不过,自身具有非凡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和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197)
有的人为思想而写作,有的人为写作而思想。前者是极少数,后者则多不胜数。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20)
年轻人很快就能彼此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在他们中间仅有极少数心地高尚的人常常独自一个,不与他人交往。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191)
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渴望和向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就无从谈起。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185)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221)
无聊只是必然伴随着那些除了感官享受和社交乐趣以外,别无其他乐趣的人。这些人并不曾开发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潜力。如果一个人原先就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它总会有绰绰有余的精神力以抵御无聊。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360)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的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做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去主动寻求这些交往。
叔本华
·
《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气(476)
上一页
第9/
3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