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诗
诗歌
读书
我的
叔本华
德国
收藏(0)
人气(4924)
主页
作品
语录
简介
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354)
个性远比民族性更重要。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骄傲,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号称为他的国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说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否则也不会抓着那些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了。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472)
在挑选阅读物的时候,掌握识别什么不应该读的艺术就成了至为重要的事情。 读者大众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他们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保存下来的至为高贵和稀罕的各种思想作品放着不读,一门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涌现的、出自平庸头脑的胡编乱造,纯粹只是因为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还没干透。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169)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多出自同一根源。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08)
人们很少能够在处理现在和将来两者当中把握一个恰当好处的尺度。那些以希望和努力生活在将来的人眼睛盯着前面,不耐烦地等待将要发生的事情,仿佛将来的事情才会成为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在这期间,他们却对现在不予理会,不加咀嚼,听任现时匆匆逝去。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379)
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这种人无时无刻不在向外面寻求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这方面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这些人所追求的贫乏和单调消遣就可证明这一点。还有同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空虚,人们才追求社交、娱乐和五花八门的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凄凉、悲苦告终。能够让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可靠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72)
谁要是具有深远和高贵的思想,就尤其不应该让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完全占据自己的头脑,以致无法进行高级、深远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就是 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172)
他们把无聊、烦闷、不快和自我否定都一股脑儿塞给我们,但却无力做出任何补偿。这就是大多数社交聚会的实质。而通过告别这种聚会换回独处,是一桩精明的买卖。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76)
必须为邪恶之神作出牺牲。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10)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令人艳羡,但只有很少的部分能够归我们所有,与此相比,我们会遭遇很多的灾祸。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27)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某种新奇的魅力。据此,我们的童年时光就是一首持续不断的诗篇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85)
愉悦的心情在让人们感到愉悦的当下就直接给予了人们快乐。因此,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它是一种绝妙的恩赐,因为我们生存的真实性就在于当下——无尽的过去和未来都由它连续不断地连接在一起。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193)
永远都要记住: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定的;相较而言,将来的发展总会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出入,就连过去也和我们的记忆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无论是将来还是过去,都没有看上去那么重要。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443)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如果这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么,所有来自在外的努力——别人或者运气所能为他做的一切——都不会使他超越只能领略平庸无奇、夹杂着动物性的快乐的范围。他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57)
意欲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痛苦。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179)
我们千万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更要避免这一生活中的暗礁。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194)
一个人的自身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沾上他的个性色彩。无论他经历何种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240)
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621)
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最关键的就是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歌德的评论(《诗与真》)适应与这里: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反求于己。或者就像奥利弗高尔斯密的诗句说的:无论身处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旅行者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186)
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自我否定、牺牲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一个人越有价值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根本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却无法对此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社交聚会都是这种性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我们就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
叔本华
·
《人生的智慧》
人气(166)
上一页
第17/
3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