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岛茵尼斯弗利》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于1890年发表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从发表到现在已有一个多世纪,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爱尔兰乃至全世界诗歌海洋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在爱尔兰被列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作品。
这是一首富于深刻哲思和隽永韵味的作品,它容纳了诗人那庞大的哲学体系以及诗人内心无边的宇宙。
全诗仅由三个四行诗节构成。诗歌一开始,诗人便把读者带到了茵尼斯弗利岛这神话般的境界。这是一个理性的意象,就像若隐若现、神秘而神圣的海市蜃楼一样,读者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出它的存在。在茵尼斯弗利岛这一理性意象中,不仅仅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还包含一些朴实的意象。诗人要用“枝条”编“墙”,再糊上“泥”;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可以看出,“一箱蜜蜂”为动感意象,可以触动人的感觉,给岛上带来勃勃生机。“蜂声嗡嗡”的听觉意象使人愉悦,令人兴奋。在如此美妙惬意的环境之中,诗人表达了他对宁静、安逸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诗人宁愿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也不愿受庸俗物质社会的影响,这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无限渴望和执着追求。
接着,诗人又想象出了茵尼斯弗利岛上那昼夜相续的景象。在此,诗人把安宁比作晶莹的露珠,把那犹如轻纱的薄雾比作少女的面纱。茵尼斯弗利岛上的朝雾缓缓升起,蛐蛐在忘我地歌唱,黄昏降临,红雀翩翩起舞。各种感觉意象汇合在一处,让诸种感觉互相沟通。此刻,诗人早已沉浸在纯美的境界之中,进入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诗人渴望那简朴、宁静、如画般的生活,渴望摆脱现实世界中的忧虑,表现出了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
诗人醉了,他把自己融合在美的气氛、美的色彩之中。这首诗便是诗人用意象精心营造起来的浪漫主义诗歌境界。
首先,诗人在该诗中不是通过塑造典型的环境,而是通过塑造茵尼斯弗利岛这特殊的仙境,来反映他的主观世界和对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抒发了他强烈的感情。叶芝于1895年随家庭移居伦敦,看到了世纪末以伦敦为代表的英国社会的萧条景象,产生了对都市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他用城市令人沮丧的环境,如用灰色的人行道作为象征符号来暗示这一景象。显而易见,叶芝在这首诗中着重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虚构了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来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
其次,《湖心岛茵尼斯弗利》中表现了诗人想“回到大自然”的思想,他描写岛上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感受。他蔑视丑恶的现实,追求完美的理想,赞美大自然,把茵尼斯弗利岛那自然的美景和现实世界中一切丑恶对比,把茵尼斯弗利岛作为精神的寄托。
再次,叶芝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料,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用日常口语来表达诗情。茵尼斯弗利岛的原型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仙岛,叶芝将斯拉哥那美丽的风景搬到茵尼斯弗利岛。叶芝向往那里的景色,经常把自己对那里景色的感受写入诗中。
最后,追求异域色彩往往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之一,而叶芝在该诗创作的过程中也力求这种神奇和异域色彩。茵尼斯弗利岛是一个色彩缤纷、美如仙境的神奇世界,是浪漫主义诗歌孜孜以求的境界。叶芝的神秘主义色彩产生于他对异域色彩的追求,《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因其浓郁的异域色彩而显露了叶芝早期诗歌作品中的神秘主义倾向。
总之,诗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创作,营造了茵尼斯弗利这样一个理性的意象,一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境,表达了他那庞大而深奥的哲学与美学体系。《湖心岛茵尼斯弗利》成为一首不朽的名诗,不仅是因为诗人采用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而且是因为它包含着叶芝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