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休斯在提及这首诗时,说道:“很显然的,此诗涉及一只狐狸。但这只踏进我的头部,并坐在那里对着吠犬独自微笑的狐狸,该是何种狐狸呢?它是一只狐狸,也是一个精灵。当我读这首诗时,我看到它移动,看到它铺下它的字体(脚迹),看到它的身影越过不规则的雪面。这些字体把一切显现给我,将它逐渐引近。对我而言,它是十分真实的。这些文字为它做好了身体,并且腾出空位让它行走。”
这首诗完整地呈现了其艺术性,同时充分体现了诗人休斯的诗歌创作理念。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反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诗人应该捕捉情感和直觉作为创作的灵感。浪漫主义特点在这首诗里显而易见。休斯曾说“写诗就如捕捉动物,它依赖于直觉,就像一只狐狸潜入他们的家,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动物。”在这首诗中,有两条并列发生的主线:一是警觉的狐狸悄悄潜入洞穴的过程,一是诗歌创作形成的过程。
这首“动物诗”是有关诗歌写作的。外部行为看来是诗人深夜独坐书桌前,窗外是沉静、漆黑的夜。而诗人却感受到一股力量侵袭着他,这股存在的力量不是这浓浓夜色,因为黑夜只是诗人创作的想象力在冥冥中涌动的一种隐喻。最初,诗人的想法没有清晰的轮廓,它触摸不到,只能感知,而这种感知是极其脆弱的。诗人的任务就是用语言将这种无形的东西逐渐变成完整的意识。如同暗夜潜行的狐狸,其身体是看不见的,但它能够机敏地穿梭于黑夜。这只狐狸被永久地定格在诗人的纸张上。而这一切纯粹是靠想象。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样一只狐狸。外面只是漆黑的夜,什么都没改变:“窗口仍不见星辰;时钟滴答,纸上印满了字。”诗就是狐狸,狐狸就是诗。这首诗通过诗行的独特排列、顿歇变化的节奏和动静结合的意象完美地展现了其生命张力。
休斯在反现代理性主义浪潮中可谓是一名勇士,他在第一首动物诗“思想之狐”中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诗学观点,想象的巨大能量在他的诗歌中完全被唤醒继而释放出来。这首诗表面看来是描写一只暗夜潜回洞穴的狐狸,事实上体现了创作诗歌时灵感迸发的过程这一深层含义。丰富了依赖于外延、内涵之间并存、互动的诗歌意义。在这首诗中,休斯平衡了感知经历和理性思维,考虑了诗歌的外延及内涵,使得抽象的思考转变为具体的行为。整首诗完美地展现了休斯在诗歌创造中所强调的诗歌张力的艺术。
20世纪英国诗歌的地域性特征与英国各地区诗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地区的诗人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做英国诗人,他们想利用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来振兴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泰德·休斯,这位“自然诗人”、“动物诗人”,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在他的这首动物诗歌——“思想之狐”中,表达了他对理性主义反驳的思想。他认为诗人应该捕捉情绪和直觉作为创作灵感。这首诗也是休斯诗学观点的最佳代表性作品,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浪漫主义回归之倾向显而易见。(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