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生
  • 诗人介绍

    狄更生(1830-1886) 美国女诗人。出身于富贵人家,终生未嫁,深居简出,生活宁静。她与美国另一位诗人惠特曼都是传统诗歌的革新者,可两人的诗风却迥然不同,她的诗篇幅短小,多具意象,诗题大多是爱情、友谊、死亡和自然界的变化,诗中充满透辟的观察和发人深省的警句格吉,品格独特,机智深刻,凝聚力强。她思考的是现实生活的飘忽,人的困惑,通过比喻、悖论、反讽甚至自相矛盾的修辞手段,从“现时”领悟出“永恒”来。她善于用意象来反映她的哲理思考,是欧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 人物介绍

    狄更生(1830-1886),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 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 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狄更生于1886年 5月15日逝世。她的亲友曾选编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 3集,但逐渐为人忘却。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

    狄更生,E.(Emily Dickenson l830-1886)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一个律师家庭。祖上是当地望族,父亲一度出任国会议员,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居。她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单调平静,很少外出,仅作过一次旅行。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光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长期隐居的原因。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祟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

    狄更生于1886年5月15日逝世。她的亲友曾选编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3集,但逐渐为人忘却。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从1921年起,狄更生的书信陆续选编出版。其中有许多表现出与她的诗相仿的谜一般的意趣,这也说明她的生活内容过于狭隘。